打营销电话的都在求投诉,运营商内卷路还能走多远

Connor 元宇宙概念股 2025-09-29 3 0

文|半糖可乐

诱导升级、隐性扣费,一不小心就掉进消费陷阱,对于消费者来说,一天天接不完的营销电话,不堪其扰。南方周末最近的报道显示,这样的营销电话,接的人烦,打的人也烦,但又不能不拨。

小红书有网友发帖:不是统一外呼营销号码了吗?为什么一周内还是接到好几个私人号码打来电话推销套餐?一问工号是多少,就挂断了。这条帖子下,汇集着很多一线业务员的心声——“求求投诉吧,好讨厌打电话。”四川一个营业厅的业务员解释,“公司明着说不能外呼,但还是催指标,厅里没办法,让我们用其他号码,不要用工号卡外呼。”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消费者被营销电话搞崩心态之后,当然会选择投诉,这时候承受火力的往往是这些一线业务员。这些惹人烦躁的业务员,也受够了没日没夜拨打营销电话的生活。然而严苛的KPI考核之下,业绩不达标会扣工资,甚至还会遭遇羞辱人的惩罚手段,他们停不下来,只能希望客户的投诉能让公司妥协。

这些现象足以说明,通信运营商过度依赖电话营销来争抢存量市场的竞争方式,已经难以为继。

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消息显示,2025年前8个月,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8.19亿户,比上年末净增2953万户。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营收增幅,只有上年同期的一半;中国移动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了0.5%。

这些数据显示,市场增量已经见顶,通信运营商业务的增长主要依赖存量用户的升级。市场的饱和,再加上害怕“携号转网”导致客户流失,成本低、针对强的电话营销,就成了运营商争夺用户的首选方式。

电话营销的效率并不高,有业务员在接受采访时提到,“有八成的客户不接电话,接电话的人中约八成的人会秒挂,只有5%左右是真的会听推荐的套餐并考虑购买。如果客户拒绝了营销,下次还会再打”,一天打两百多个电话,只成功六七单。

但是因为用户基数庞大,即使只有“7/200”的成功率,总账算下来,还是能完成可观的业务量。久而久之,即便知道整个社会都对狂轰乱炸的电话营销烦不胜烦,运营商还是难以放弃这一路径依赖。

展开全文

集团把任务下达到省公司,省公司下达到市公司,最后压到区县最基层的营业厅和客户经理身上,整个过程除了运营商,还有渠道商、代理商,KPI压力层层加码,最终的结果就是业务员和消费者互相伤害。一些业务员为了完成指标,除了频繁骚扰外,推销过程中会隐瞒套餐合约期等关键信息,设下消费陷阱,不断消耗用户的信任。

事实上,这些年针对营销电话乱象的治理并不少见。今年315期间,新华社点名通信行业电话营销乱象。隔天三大运营商陆续发文表示,高度重视新华社有关通信电话营销的报道,会“持续强化营销服务规范,加强对一线人员的培训及对代理商的管理监督,严肃惩处不规范行为”。

资料图。图文无关。

今年8月三家运营商发文,确定各自官方唯一外呼营销号码,并要求如果用户明确拒绝电话营销的业务,就不能再继续呼叫。但目前看来效果似乎一般,不然就不会有人跑到小红书发帖质疑,“为什么一周内还是接到好几个私人号码打来电话推销套餐”。

说到底,要打破“业务员和消费者互相伤害”的畸形局面,关键看三家运营商能不能转变发展方式,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质量服务”。不是说不能电话营销,而是说,电话营销的底层逻辑在于“精准”、在于服务。

如果能根据用户信息库中积累的套餐偏好、流量使用等数据,精准识别用户画像,筛选出有需要的客户,匹配针对性的营销方案,且方案是要真正为客户利益着想,而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挣更多。善于站在客户的角度营销,转化率会更高,也不会伤害用户体验。

可见,电话营销招人烦只是问题表面,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如果运营商还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,在旧有领域抢地盘,而不能拿出更多新业务吸引用户,那无论营销话术怎么调整,都于事无补。

评论